2022年8月31日,由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和禾眾基金會共同合作開展的“可持續棉花框架”項目甘肅試點活動(即美村富民項目可持續棉花研討暨現場觀摩活動)在敦煌舉行。試點工作是制定《可持續棉花框架》的重要支撐,旨在服務于棉農、生產商和品牌等多利益相關方,提升中國的棉花價值鏈經濟、社會、環境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活動得到先正達集團中國、敦煌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支持。
在研討會上,主辦方介紹了項目進展和《可持續棉花框架》的開發情況,相關專家分別介紹了關于高品質棉花可持續生產技術及規程、中化現代農業平臺(MAP)與棉花支持政策,以及可持續農業的國際經驗。在下午的東湖農場和楊家堡示范田的觀摩活動中,主辦方還進行了智能水肥一體化的實地演示,與會者同農業專家開展了現場交流。
敦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楊旭東為研討會致辭。他指出,今年以來,敦煌市堅定將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作為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基礎支撐和重要抓手。他充分肯定了主辦方積極承擔省級技術試驗的行動,項目建成了棉花水肥一體化試驗示范面積1500畝,有效推動了敦煌市棉花產業“提質、節本、增效”。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首席研究員、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副總經濟師梁曉暉在致辭中指出,積極創建行業可持續標準,并推進與紡織服裝供應鏈上下游各參與方在社會責任和可持續領域的合作,從而增強產業韌性,是實現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他期望能通過該項目架設起高質量可持續的棉田與棉紡企業之間互利共贏、創造更多經濟和社會價值的橋梁,并為包括敦煌在內的中國廣大植棉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起促進棉農共同富裕的良性商業生態。
 作為項目重要合辦方,先正達集團中國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姜業奎指出,美村富民項目是先正達集團積極支持示范引領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項目通過在敦煌建立的示范農場向一線農技人員展示綠色、高效、節水的良好實踐,并開展培訓鼓勵引導農民采用更可持續的方式種植棉花及輪作作物。下一步,將圍繞改善農民生計,開展農民財務狀況調研,為當地女性農民及新型職業農民探索建立金融、保險支持模式,嘗試鏈接下游軋花廠及服裝品牌,積極助力當地棉產品銷售,多維度提高農民的收益。同時,開展棉花碳足跡計算,通過編制棉花及其他作物的可持續種植方案,形成案例研究報告,并對相關成果進行推廣。
研討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國際合作總監、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社會責任研究咨詢部副主任鄭劍對《可持續棉花框架》進行概述。《框架》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為指導原則,以CSC9000T(2018版)和盡責管理指南作為指導工具,針對消費者、生產者、種植端三方設立一系列的目標,并借鑒盡責管理的方法,根據政策融入、識別和評估、響應(終止、防范或減輕)、跟蹤、溝通、補救的六步法,識別棉供應鏈的風險點,展開風險管控。
會議也有參與項目的棉農代表發言,女性棉農呂豐霞表達了自己和其他女性棉農伙伴在種植過程中所遇到的機遇和困難,比如對農資產品和技術的需求,也講述了她對項目能給予棉農技術支持的期待。
會上,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馮克云教授詳細地介紹了高品質棉花可持續生產技術及規程,包括品種選擇、肥水管理、綠色防控、快樂植棉、纖維品質管理等。先正達集團中國 MAP高級農藝師何靜介紹了中化集團MAP模式(現代農業服務平臺)和其進展成效,以及針對敦煌、瓜州棉花產業的支持和服務政策。禾眾基金會中國辦公室負責人李如松分享了禾眾在印度的可再生農業項目和巴西的無人機技術。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近年來,我國棉花消費量占全球棉花總消費量的三分之一。2021年播種面積超過4500萬畝,總產量超過570萬噸。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尤其適合棉花生長。但是棉花種植主要以一家一戶的模式,機械化程度低,耗水量大,投入成本較高。為助力解決產業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升棉花生產效率,改善農戶收益,保護生態環境,促進鄉村振興,甘肅試點項目的啟動,以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為核心示范區,依托水肥一體化技術、綜合植保及作物營養解決方案,借助 MAP 社會化服務模式,探索、總結并推廣棉花及輪作作物的實施技術和經驗模式。
甘肅試點項目包含三大工作方向:良好實踐,包括組織農民示范戶、成立示范農場、成立田間學校、開展農民培訓、優化社區系統、為婦女和青年賦能;市場鏈接,包含開拓農產品下游市場,促進當地農資市場,農業金融服務等;政策建議,包括制定棉花標準種植方案,助力先正達集團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總結良好實踐,就氣候變化與鄉村振興領域為地方政策提供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