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組討論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時,王天凱委員表情凝重,不時托腮沉思。如何穩定廣大紡織中小企業和最大程度地解決當前就業成為他這次參加政協會議提出的兩方面的問題。
王天凱認為,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報告中提出的如何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如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效實施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等方面,對于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性。“現在中小企業存在貸款難,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由于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居多,這方面的問題尤其突出。”王天凱委員說,“由于市場存在過度競爭,使得紡織中小企業面臨著市場和效益的雙重壓力,這些壓力最終變成就業壓力,帶來了返鄉人員增加,下崗職工增多的情況。這些問題的解決,僅靠中央的政策還不夠,還要有具體的制度和措施來保證。所以,落實保發展,保民生,保穩定的方針,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保持中小企業的穩定。只有穩定現有的中小企業,才能保證就業崗位的基本要求。這比增加新的崗位更有效。”王天凱委員建議,根據不同的產業集群,建立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在技術、信息、質量、標準等方面加強對中小企業服務力度。形成與優勢企業相互補充聯系的產業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他還透露,對當前紡織企業的開工率、返工率和開臺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正著手進行調查,待以后公布。
另外,王天凱委員還著重談了社會責任問題,他說,社會責任非常重要,是落實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國家對社會責任的標準、公共信息的披露等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要求。但社會標準是體現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應對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基礎,國家應當大力推進社會責任工作。
1969年就在北京清河毛紡廠當紡織工人的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全國委員會主席賈艷敏委員對紡織有著很深的感情。她認為,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作用得到不斷增強。作為總工會界的政協委員,去年組織了對紡織行業現狀的調查。根據調查情況,她寫出了3項建議性提案。其中涉及紡織行業“勞動定額協商機制”的提案,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另外,對發展紡織的7條建議,也在今年的紡織調整振興規劃中得到了體現。她認為,紡織行業作為吸納農民工就業的部門,同時也是工會發展會員的重要陣地。現在國家把紡織定位為重要的民生產業,對此,社會各界要予以重視,統一思想,進一步加大對紡織行業的支持力度,盡快把中央的政策落實到位。
作為兩屆浙江省政協委員、去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吳海燕,是中國美術學院的教授。這次參加政協會議,她把潛心研究的關于紡織服裝產業鏈模型作為提案之一。在討論發言中,她用一個類似數據模型的圖表向大家介紹說,過去我們的產業鏈呈現“虎頭蛇尾”的形態,就是生產規模偏大,而企業研發、營銷這頭很弱,結果影響了品牌的發展。她認為,現在應提出新的產業鏈模式,就是以創新為軸心,建立三鏈合一的產業狀態。上游鏈以創意為平臺,融入科技,文化和高校的力量;中間層是生產平臺,而下層鏈是市場營銷環節。在吳海燕看來,現在是到了國外品牌認同中國民族品牌的時候了。“例如中國的絲綢,它不同于化纖等紡織品,是最高等級的紡織品。從種桑、養蠶、繅絲、紡紗、染整等,加工工藝流程復雜。當前,絲綢的第三次浪潮已經到來,應把它上升到國家品牌的高度。重視、扶持絲綢行業的發展,保護國粹。”吳海燕向記者談到。
信息來源:中國紡織報 張邁建(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