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確保紡織工業穩定發展,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特編制本規劃,作為紡織工業綜合性應對措施的行動方案,規劃期為2009―2011年。
一、紡織工業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從上游纖維原料加工到服裝、家用、產業用終端產品制造不斷完善的產業體系。生產持續較快增長,產品出口大幅增加,結構調整取得進展,對就業和惠農的貢獻突出。2007年,紡織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8126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6.9%,占全國GDP的3.3%。紡織工業約30%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國際市場占有率連續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年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1756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2.3倍,年均增長18.7%,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4.4%,占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額的30%。產品應用范圍已擴大到航空、航天、水利、農業、交通、醫療等眾多領域。全行業吸納就業人數超過2000萬人,其中80%為農民工;消化農業提供的棉、毛、麻、絲天然纖維近1000萬噸,惠及1億農民。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紡織服裝生產大國。但是,紡織工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也日漸凸顯。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高技術、功能性纖維和復合材料開發滯后,高性能紡織機械裝備主要依靠進口;產業布局不盡合理,紡織工業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區,出口市場近50%集中在歐盟、美國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紡織工業能耗、水耗、廢水排放量分別占全國工業總能耗、總水耗、總廢水排放量的4.3%、8.5%和10%;產能規模盲目擴張,部分行業產能過剩。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紡織工業造成嚴重影響,市場供求失衡,企業經營困難、虧損增加,吸納就業人數下降,我國紡織工業陷入多年未見的困境。
應該看到,我國紡織工業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比較優勢,國內市場需求還有很大潛力,紡織工業發展仍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國內外市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布局,加快自主品牌建設,促進紡織工業持續健康運行,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做出貢獻。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穩定紡織工業國際市場份額,擴大國內市場消費需求,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為重點,推動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鞏固和加強紡織工業就業惠農的支撐地位,推進我國紡織工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二)基本原則。
堅持開拓國際市場與擴大內需相結合。統籌兼顧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采取綜合措施,在鞏固和開拓國際市場、保持出口份額基本穩定的同時,努力培育和擴大國內消費需求。
堅持扶持骨干企業與帶動中小企業相結合。發揮骨干優勢企業在產業調整和振興中的帶動作用,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積極幫助中小企業應對危機,增強具有良好業績和發展潛質的中小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
堅持自主創新、技術改造與淘汰落后相結合。抓住對行業科技進步帶動明顯的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加快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步伐,推動棉紡、印染、化纖、針織等行業的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藝和產能。
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與加強政策引導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加強管理,實現優勝劣汰。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保持行業穩定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規劃目標。
2009~2011年,紡織工業生產保持平穩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自主創新能力、技術裝備水平、品種質量有明顯提高,產業布局趨于合理,自主品牌建設取得較大突破,落后產能逐步退出,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邁出實質性步伐。
1.總量保持穩定增長。到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2000億元,年均增長10%;出口總額2400億美元,年均增長8%。
2.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纖維加工量過快增長的態勢得到明顯控制。服裝、家用、產業用三大終端產品纖維消耗比例調整至49:32:19;中西部紡織工業產值所占比重提高到20%左右。培育100家左右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比重提高到20%。
3.科技支撐力顯著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產業化及應用取得顯著進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紡織技術裝備比重提高到50%左右,新產品產值率不斷提高,全行業勞動生產率年均提高10%。
4.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全行業實現單位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水耗年均降低7%、廢水排放量年均降低7%。
5.淘汰落后取得實質性進展。到2011年,淘汰75億米高能耗、高水耗、技術水平低的印染能力,淘汰230萬噸化纖落后產能,加速淘汰棉紡、毛紡落后產能。
三、產業調整和振興的主要任務
(一)穩定國內外市場。
1.穩定和開拓出口市場。在不違反WTO規則的前提下,實施靈活的出口稅收政策,積極應對貿易摩擦,穩定紡織品國際市場份額。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培育新的增長點;鼓勵有實力的紡織企業“走出去”,在具有相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投資設廠;鼓勵企業在主銷市場設立物流中心和分銷中心;下大力氣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圍內實現銷售、研發、生產各個環節的優化配置,提高我國紡織工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2.促進國內紡織品服裝消費。引導紡織企業大力開發新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優化和創新商業模式,加強營銷網絡建設,減少流通環節;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增加對邊遠鄉村的銷售,便利農民消費。
3.擴大國內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結合實施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通過完善相關標準規范,促進產業用紡織品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農業、環保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1.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和應用。加速實現高性能碳纖維、芳綸、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巖纖維、聚酰亞胺、新型聚酯等高新技術纖維和復合材料的產業化,總產量由目前的7萬噸提高到14萬噸。充分利用農產品、農作物廢棄物和竹、速生林等資源,實現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質纖維及綜合開發利用的產業化,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實現萬噸級產業化,生物法生產多元醇實現千噸級產業化,生物質纖維素纖維比例由目前的6.3%提高到8%。
2.加快產業用紡織品的開發應用。加快推進產業用紡織品新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滿足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農業、環保和醫療等新領域的需求。重點發展以寬幅高強工藝技術為主的土工格柵、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復合材料,高端土工布材料國內市場占有率由20%提高到50%;加快推進針刺、水刺、紡粘等先進工藝和高性能纖維在環保過濾用紡織材料生產上的應用,新材料比重由20%提高到50%;支持多功能篷蓋材料、膜結構材料等輕量化特殊裝飾用紡織材料的開發應用;支持采用高性能纖維開發風力發電機葉片、航空和航天器預制件等高性能增強復合材料,年產量達到5000萬平方米;開發節水灌溉、儲水材料和緩釋包裝材料等農用紡織材料;加快手術衣、隔離服、仿生器官等醫用紡織材料及制品的開發和應用;推廣紡粘、熔噴、水刺及其復合非織造工藝技術,突破“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術衣、隔離服等科技攻關項目的產業化難題。
3.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通過加強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國際先進技術,實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紡織機械技術的重大突破,加快紡織機械技術裝備自主化。國產紡織機械市場占有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70%。一是提高傳統紡織關鍵整機的技術水平;二是加快產業用紡織品機械開發和產業化;三是加強高效、連續、短流程等節能減排染整設備和能源、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四是以提高專用基礎件、配套件可靠性為切入點,加大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配套件的研發和產業化力度。
4.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盡快制定碳纖維等高性能纖維、生態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和新型成套裝備的產業技術標準;制定和完善航空、航天、水利、農業、交通、建筑、新能源、環保和醫療等領域產業用紡織品的標準和使用規范;修訂和完善紡織工業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標準,建立和完善進出口產品檢驗檢測體系。
(三)加快實施技術改造。
以技術改造為抓手,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紡織行業生產效率,改善產品結構,增強市場有效供給能力。
1.紡紗織造行業。推行原料精細化、儀器化檢測,提高企業電子配棉能力;推廣高檔精梳紗線、多種纖維混紡紗線和差別化、功能化化纖混紡、交織針織、機織面料的生產工藝;加大高支毛精紡面料、半精紡面料以及真絲、麻類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力度;大力提高無卷、無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