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疆出發,沿著古代絲綢之路一路西行,途經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最終抵達吉爾吉斯斯坦……走進位于浙江杭州的傳梭博物館內,館長鄭芬蘭正在規劃下半年中亞地區的“尋梭之旅”。
“我們計劃在各國的大學校園內,與當地青年圍繞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創新展開交流對話,探尋傳統文化煥活之道。”16日,鄭芬蘭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介紹。
鄭芬蘭尋找的“梭”是什么?
在傳統的織布工藝中,“織”就像編辮子。如果將兩手平行模仿經線,將一根緯線從兩組手指間穿過,這就完成了一個回合的經緯編織,循環往復,布就織成了。而纏繞著緯線,幫助工匠加快編織效率的外殼,就是“梭”。
“紡梭作為織機的部件,是聯結經緯線的媒介,隨著技藝的進步、文化的交融、審美的提高,紡梭見證了人類幾千年紡織文明從簡單向精美復雜的轉變。”鄭芬蘭是浙江省土布紡織技藝非遺傳承人,在過去的22年里,她走遍國內外,收集了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中國56個民族的23000多件(組)紡梭。

傳梭博物館內擺放著來自南非、日本、老撾等國家的紡梭。曹丹攝
2022年,鄭芬蘭組建了中國首個以紡梭為主題的博物館——傳梭博物館。在她眼里,每一把紡梭,都是聯結一個區域、一個民族、一段歷史的“化石”。傳梭博物館也逐漸成為當地對外交流傳統手工技藝的平臺。
今年4月,來自海外的11名青年走進傳梭博物館,了解中國傳統紡織技藝和中外各地的梭文化。在鄭芬蘭的紡織技藝演示下,無需過多語言交流,大家很快就了解了紡梭的用處。
“看起來是一個很小的工具,但是它背后的故事是很豐富的。博物館不僅有中國各地的紡梭,還有南非、法國、印度等國家的紡梭。這里是一個中外文化交流的聚集地,非常有意思。”津巴布韋留學生米萊說。
端午香囊、布制紅包、布制書皮……在博物館的民族手工藝展示中心內,大家看到了來自云南、貴州等地的展銷品。“所有產品都出自鄉村手工藝者之手,我們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幫助他們增收。”鄭芬蘭介紹,所有的收入都會回到鄉村手工藝者的口袋。
以尋梭為載體,鄭芬蘭的團隊一直在推動鄉村與世界的交流,盤活鄉村“沉睡”資源,讓傳統手工技藝得以留存和傳承。截至目前,鄭芬蘭的團隊已經調研了20余個村落,建立了10個村莊自有品牌、農民合作社,覆蓋鄉村手工藝者2000余人,幫助他們人均月收入增加1200元。
“手工藝是一門世界的語言。”鄭芬蘭感慨,如今,她將目光投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并發布了“尋梭之旅”隊伍招募令,“隨著時間、空間的流動,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交往中吐故納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局面,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才得以生生不息。”
“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需要年輕的聲音,歡迎廣大熱愛傳統文化、有活力且富有創造力的青年加入我們,在旅途中迸發西域民族手工藝和華夏文明多元融合的新玩法。”鄭芬蘭說。
“鄭芬蘭”們就如同一把紡梭,在中國鄉村和世界的紡織經緯上來回穿梭,編織出中外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新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