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紡織第一的制造、出口和消費大國。2022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超6000萬噸,占世界50%,紡織服裝出口3409億美元,占比穩定在全球三分之一。紡織服裝業最早在國內提出和踐行CSC9000T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在全球同行業中,減排降碳技術水平處于先進,較早接受和實施ESG戰略(環境、社會、治理)概念與評估。
現代時尚行業面臨人類共同的氣候和環境挑戰。第一,紡織服裝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水污染、不可降解化學纖維和化學物使用;其次,作為最大量的消費品在流通和消費過程中能源和水的消耗,過度包裝,過度消費,包括“用即棄”產品和“快時尚”模式產生的大量過剩庫存,過季產品的不當銷毀;第三,過度放牧、向自然過度索取等,給生態系統帶來了諸多破壞。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目標,需要解決許多矛盾和難題。我們可以從園區的實踐,觀察中國服裝行業的低碳之路。
一、服裝紡織產業園的生態化、集約化轉型
產業園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包括清潔生產、綠色低碳和再生循環的環境生態,廣義的,也包括和諧協同、競爭合作、縱橫向集約、社會責任和健康的產業生態。
如云南德宏和廣西河池的由繅絲企業主導的桑蠶繭絲綢產業園,集農工貿和研發、設計、生產于一體。從科學育種、種桑養蠶到繅絲、織造、染色并向下游高端絲綢服飾產品延伸。種桑養蠶是“碳匯”的過程。以河池為例,90多萬畝的桑田,其中很多是零散的荒地、邊坡林地和低效田改造而成,高端蠶絲產出占全國一半,桑田的蠶繭產值加上用桑枝栽培有機木耳,每畝農業產值近萬元,衍生十數倍的廠絲出口和下游的高端絲綢產品產值,以及絲蛋白保健和美容產品。
繅絲過程中,廢水經處理后回用,排放的水和固棄物可用作有機肥,繼承了數千年前中國祖先“桑基魚塘”的和諧共生生態理念,做到了零碳和零排污。科學種桑養蠶不僅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企業效益和工人收入,還帶動了當地農戶脫貧解困。繅絲企業指導蠶農科學種桑養蠶,并保證最低收購價。這種生產關系徹底改變了三十多年前“桑蠶大戰,繭絲大戰”和“追底殺低”的惡性競爭的行業生態,成功實現“東桑西移和東絲西移”,使之成為全球最大的絲綢核心產業區。
在新疆,棉花基地和大型紡織產業區里,薄膜播種,節水滴灌,北斗導航的無人機精準撒藥,機械摘棉,降低勞動和物流成本,減少人工、用水和用藥,為紡織企業提供了優質棉原料。
此外,專業化、集約化的集聚方式也提高了園區的碳效率。
產業園集約化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按產業鏈集聚。即從原料、半制品、成品到服裝的縱向一體化及按價值鏈集聚的產業園區。從設計、研發到商店(D2S)進行垂直整合,這種模式可以加強銜接,減少交易成本和內耗,提高生產和物流效率;第二類是沿產業橫向集聚。圍繞時尚市場的同心化整合,即以服裝、飾品、包袋等各類時尚產品構成完整配套體系,以更低的能源消耗提高價值,引領時尚。
二、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轉化
“低碳”并不僅是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和降低碳排放,而更應該注重提高能源效率(包括碳能源效率);通過各種技術包括管理創新提高能效,即在同樣能耗水平下,大幅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與制成率、產品價值、產品壽命,降低制造成本、使用成本。否則“雙碳”目標不可能達到。
據了解,山東的某紡織企業,通過數字智能化綠色轉型生產效率提高45%、運營成本降低34%、產品研制周期縮短35%、產品不良品率和用工成本分別降低35%和55%、倉儲用地節約60%、單位產值能耗降低23%,更促進全國高速公路和高鐵在建設和應用全過程的節能增效降成本。
低能耗、低排放、少水和無水介質染色整理工藝與技術,數字化噴墨印花、轉移印花,激光刻花等紋樣表達技術,減少了能耗和污染,豐富了織物色彩的表現方式。無錫一棉紡紗的工藝創新和流程再造,加上先進智能裝備,使萬錠綜合用工降低到十人以下,夜班熄燈運轉,無人靜默生產。細紗機電子車頭智能控制加伺服電機,不僅降低能耗,且促進小批量、多品種、高附加值的柔性化和快速反應體系完善。
蘇州市盛澤鎮的織造企業用平衡車為擋車工代步,用工業手機APP加智能傳感器幫助優化巡回路徑和簡化操作流程,大大改進設備運轉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成倍提高工人的看臺數和收入,而勞動負荷不升反降。這種方式被園區的其他企業和部門學習、復制和進一步創新。
青島的某臘染企業,在生產流程中需要大量熱能,公司利用回水余熱技術裝備和流程再造獲得顯著成效。回水余熱收集和利用已成為染整企業的標配。
單件流生產系統(UPS)在服裝行業的普遍運用,不僅顯著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質量,降低在制品(WIP)、增加工人收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并減少剩貨、缺貨損失和倉儲成本。
在綠色低碳的創新中,專業產業園區通過智力、技術和知識資源的集聚,產生極化效應,園區成為技術引領示范與標準。這些新技術知識通過園區外的知識溢出與學習,促使園區內外上下游相關聯動、協同創新,加快了科學范式轉移和技術轉化,開拓新的市場領域和場景。
三、數字智能化賦能綠色低碳新場景和新質生產力
降碳要關注降排碳量和碳效率;更要關注信息、數據、智力、知識等非碳資源創造的新質生產力。
創新的時尚產品設計,如帶有柔性光伏電池的戶外太陽傘,每天可產生一度電,供用戶和消費者充電、通訊、放送視頻等,創造了商業模式,開拓百億級的市場,也促生了新的紡織產業園。新的智能可穿戴紡織品,可應用于保健、戶外工作、運動、兒童和老人監護等,開拓了紡織業新的應用領域和場景。
大數據控制和調度的運輸體系,自動倉庫和數字配送中心,數字化的單位托盤和帶有電子標簽的集裝箱的應用,大大減少運輸空返率和紡織品與服裝的包裝損耗和成本,縮短交貨時間,提高物流效率。
園區對環境進行實時監測,對全產業鏈產品進行溯源,為綠色降碳和碳交易提供依據。應用大數據等對市場和產業的供需動態分析,為企業提供精確的綠色清潔和市場趨勢的全景圖,幫助企業均衡產銷、動態監測、嚴格控制、精準施策,減少浪費和風險損失。
四、紡織產業園區的循環經濟模式
過去,江蘇丹陽的戶外紡織品的邊角料處置是個難題。現在,用這些廢料設計加工成風格獨特的個性野餐墊,成為滿足新生活方式需求的熱銷商品,戶外用品爆款,變廢為寶。
寧波慈溪再生聚酯纖維產業園,用廢聚酯瓶生產高品質纖維。開發了先進的瓶蓋分離設備,提升瓶料的質量,減少洗瓶產生的污水。而江蘇和浙江織造染整產業園,則用再生聚酯纖維生產出優質時尚面料,替代動物皮草,減輕皮革業的污染,產品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太陽能、風能和回水余熱的利用已成為很多產業園區和大型企業的普遍做法。但風、光等綠能依然存在著供電不穩定、成本高、分散且控制管理難,投入大和回收期長,使大規模工業應用受限。
紡織服裝產業園的綠能推廣實踐做法以下幾種,第一,與園區主電網一體的分布式管理系統,使分散能源集中統一收集、均衡調度、穩定供電和降低成本;第二,綠能使用的綠證和產品鏈分擔機制——讓賣家、消費者共同為額外綠能成本分擔;第三,使用綠能的企業將此納入持續時尚品牌戰略和參與碳交易。
五、產業園的低碳治理與轉型之路
產業園的碳治理就是要讓各方的綠色低碳行動與社會目標相向而行,激勵企業綠色低碳的同時,幫助把企業做好。
首先是科學的碳目標(SBTi)設定。由生產和制造企業與客戶買家等共同設定和公示減碳目標,核查實施低碳項目的組織邊界,識別溫室氣體排放和量化指標,制定減排技術、策略、實施規劃和路徑,通過第三方認證。以山東某大型出口鞋企集團旗下的綠電工廠項目為例,企業與客戶設立減碳目標:以2016年為參照,到2030年每雙鞋減碳40%。該集團于2022年簽訂綠電購電合同,成為100%綠電工廠,而客戶愿意分攤升高的綠電成本。盡管綠電增加了制鞋成本,但中長期綠電價格可預期,且未來可抵扣碳排放,有利于應對諸如碳關稅的規制變動。
通過碳足跡溯源進行碳確權,是碳治理的前提:計量每件產品的生產全過程的碳耗,確定碳耗的責任者或碳匯的貢獻者,分析碳排放量和成本并優化改進,將已確定的碳權益核價交易。這種市場主導的治理模式能公平合理地將社會成本內化,將社會環境、公共效益(成本)和企業效益聯系在一起,使企業目標和社會目標相向而行。區塊鏈作為提供碳耗和碳權的“公共賬本”,已經在推進可持續時尚中應用。
重要的是構建ESG框架下的產業園低碳治理體系。產業園的碳治理有如下重點方向:1、基于SBTi碳目標的碳追溯、碳確權、碳交易,建立政府、企業、園區和市場的綜合治理體系。2、設定供應商、制造商和買家客戶共同的碳目標和成本利益的分擔機制,并形成綠色健康穩定的供應鏈。3、促進綠色能源、清潔生產、低碳技術的合作開發、知識共享和協同推廣。4、構建產業園生態體系,樹立共有的綠色低碳恒久的商譽、信譽、品牌聲譽。對于企業制定零碳戰略,要參照ESG體系標準,與品牌客戶設定共同目標、確定減排指標和核算碳足跡、深度參與供應鏈工廠的減碳實踐。
筆者將中國紡織產業園生態化轉型思路和途徑歸納如下:
1、建設新型的農工貿一體、政企研合作、可持續的時尚研發設計制造綜合的生態產業園。
2、構造創新資源集聚盆地和科技創新極化高地,通過產業園平臺促進科技(包括綠色低碳技術)范式革命和范式轉移、市場應用和商業轉化。
3、促進產業園縱向和橫向深度整合:集約化的電、汽、熱、水管理和供應,集約化的處理、排放、循環回用;智能化賦能的精益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治理。減少碳耗,提高碳效率。
4、以無限的數字信息數據資源取代有限的實物資本資源,用無限的再生資源替代枯竭的非再生資源,以強大的硅能替代或提升有限的碳能。
5、分布式綠能利用、資源管理和低碳治理,如碳足跡溯源、測量,碳確權、綠證和碳交易;設計零碳機制,發揮產業園內外產業網絡和社會協同能力。
6、構建紡織服裝為一體,材料與設計為兩翼的時尚產業園布局,執行高標準的綠色、低碳、企業社會責任和自由貿易協定,加速全球時尚產業走向零碳。
[作者顧慶良系東華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國際產業集群研究(ICRD)發起者之一,國家發改委輕紡專家] |